制毒原料竟由化工企业流出 襄阳警方重申管控禁令_律师发表_襄阳知名律师-朱自军律师网/襄阳律师网。TEL:18995689797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律师发表 >

制毒原料竟由化工企业流出 襄阳警方重申管控禁令

发布时间:2017-07-25   作者:朱自军律师网

image001.png

image003.png

image005.png

image007.png

image009.png

image011.png

制毒原料竟由化工企业流出襄阳警方重申管控禁令


作者:朱自军雷秋波张伟来源:汉江传媒网襄阳日报


K粉、冰毒、麻果……形形色色的新型毒品的来源,可能就是我们身边的化工厂售出的原料。


襄阳禁毒部门披露,去年查获的老河口“2•5”制毒案、谷城“4•14”特大制售K粉案中,搜缴的大批制毒原料来自城区的一些化工企业。


针对这一情形,襄阳禁毒部门昨日召集城区118家生产、经营和使用易制毒化学品的企业负责人,重申管控“禁令”——未经许可或备案,擅自购买、运输易制毒化学品的,可处以货值10倍以上、20倍以下的罚款。


焦点:制毒原料来自化工企业


去年3月以来,谷城城关镇鲍家湾村的多名村民发现,经过村内一栋出租房时,经常闻到刺鼻的气味。


4月初,一名村民连续几天都闻到这种气味后觉得身体不适,前往医院就医。结果,医生说,这是因为他吸入了有毒气体。该村民连忙找到租房的刘某、谭某,刘某解释说自己是在生产一种饲料。这引起了该村民的怀疑,随后报警。


4月11日,谷城城关派出所多名民警装扮成农民,前往该出租房暗访,结果大吃一惊——屋内的桌子上有大量白色粉末,两盏白炽灯正对其烘烤,屋内满是口罩和手套,另有大量硫酸、甲醇等化学物质。


禁毒民警最后确认,这些白色粉末重11.218公斤,正是毒品K粉。更让民警感到后怕的是,现场搜缴了45箱制毒原料乙醚,均是城区个别易制毒化学品企业销售的。


此前,襄阳警方侦破过多起制售毒品案件,但其中的毒品多是嫌犯购买了成品毒品后,进行提纯,再进行销售。可是,这起特大制售K粉案中,刘某、谭某通过非法购买大批易制毒化学品,通过化学反应,直接制作出了K粉。


襄阳禁毒部门称,这是襄阳建市以来查获的最大一起制毒案件,其背后暴露出了少数易制毒化学品企业无视法律规定非法生产经营销售,直接或间接为一些不法分子制作毒品提供了原料和化学助剂,涉嫌犯罪行为。


这并不是偶发现象。


在去年2月5日,老河口警方抓获正在家中生产毒品的耿某,现场收缴26克成品冰毒、1.5公斤麻黄碱,还查获了不少麻黄草。警方追查发现,耿某用于制毒的麻黄草,分别是通过襄阳市城区、老河口的多家公司等处非法购买的。


“现在,传统制毒途径逐渐在萎缩,新型毒品的制售日益兴起。”市禁毒支队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制毒技术逐步被“破解”,如果不加强制毒原料的监管,这些易制毒化学品流入非法渠道,将对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


现状:非法销售现象时有发生


记者了解到,国家规定的易制毒化学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包括麻黄素在内的12类化学品,是可以用于制毒的主要原料,包括乙醚、苯乙酸等化学品的第二类,包括硫酸、盐酸等化学品在内的第三类是可以用于制毒的化学配剂。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涉及这三类易制毒化学品的生产、销售、运输、购买和进出口的企业,都应加入湖北省易制毒化学品监管系统,购买销售都要在网上向公安机关申报、备案。


来自市禁毒委的数据表明,截止今年1月24日,全襄阳涉及易制毒化学品申报上网的企业有286家,其中生产使用的企业有219家,取得易制毒化学品经营资质的有59家。


昨日,市禁毒支队负责人称,尽管禁毒部门多次提醒,但襄阳仍有不少化工企业还未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非法生产经营、无证购买销售和使用易制毒化学品现象时有发生。


在去年9月,市禁毒支队对一家电力企业检查时发现,该企业使用的800多吨盐酸均是一些化工企业非法销售的。警方进一步调查后发现,2011年至2012年,襄阳本地的8家化工企业和个体经营者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多次无审批手续和备案证明非法销售第三类易制毒化学品盐酸,数量多达3076吨。


据称,这一案件目前仍在侦办中,多家企业将面临处罚。


提醒:化工企业别存侥幸心理


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每年3月31日前,易制毒化学品企业都应向当地禁毒管理部门上报上年度购买使用情况。


但记者昨日从市禁毒部门获悉,目前襄阳还有148家企业未向禁毒管理部门申报,还有56家易制毒化学品企业未按要求建立易制毒化学品购买销售台账,还有39家易制毒化学品企业违规使用现金交易。


“有的企业是图省事,有的企业是只想赚钱,无视国家法律法规。”市禁毒支队负责人昨日就此提醒这些企业的负责人,一旦违犯了相关法律法规,企业及其负责人都要付出惨痛代价,千万不要心怀侥幸。


其实,就在去年8月,有一家化工企业的法人因为没有办理易制毒化学品备案证明大量买进卖出硫酸、盐酸牟利,最终被判刑。


而在上文提及的8家化工企业和个体经营者非法销售3076吨盐酸一案中,因为涉及非法销售易制毒化学品,一家企业的老总背上了涉“毒”记录,外出时屡屡被当地警方盘查,乘坐飞机时也因这一记录接受多次检查。